在生活中,人们对那些初次见面却好像在哪里见过的人,非常容易产生好感。这是艺术传播学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课题。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尤其是在古典领域,最受欢迎或最成功的作品,往往是这种似曾相识之作。
初看张静伯的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亲切,很熟悉,就像遇上一个久违的故交,态度平和而含蓄,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细打量后,却发现其实并不认识,古人说一见如故,就是指的这种情况。我认为张静伯的画很好地把握住了“生”与“熟”的关系。
在书画鉴赏中的“生与熟”,有两层意思,一:技法是生疏、生硬还是熟练、成熟;二,风格面貌是创新探索还是恪守传统。如果技法失之于生,那么就意味着艺术家还需要学习提高。如果是风格面貌过生,那么就需要等待别人的理解与欣赏,往往还要引导、培养欣赏者。生虽不等于就是雅,熟却很近于俗,作品太熟则几乎是艺术上的致命伤,因为太熟就难免油滑、就难免轻浮,就缺少新意,就没有生命力。市面上充斥的行画,就很少有生的,基本都是熟的。所以古人讲宁拙勿巧、宁生勿熟。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笔记》里曾有一段名论:“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生外熟。”生中有熟,熟中透生——这是中国古典书画的最高境界。
《柿子熟了》是张静伯的用心之作,可以视之为他在人物画创作上的代表作品。此画在工写之意,人物与景物是河北乡野风情,外表平实朴素,但是内涵秀雅,初看觉得淡,然而很耐看,越看越有浓郁的滋味。
可以说,当代人物画中不乏类似的构图或造型样式,不过,深入阅读,会发现张静伯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很突出的。这既体现在风格与主题,也体现在技法,亦古亦今,亦中亦西。有传统国画的功力,但是又有西画的技巧。由于他受过多种形式的专业美术科班教育,在版画、雕塑、色彩等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因此,在创作国画水墨作品时,除了传统的“六法”,还有着全套的西法可供调动配合,而这些来自西方美术的技法又被巧妙地融入到了中国画的意境之中,不仔细观察几乎注意不到,例如全幅都统一在底色罩染之下,这显然是西画的作法,不过,由于右上角斜斜一小块三角形的边是留白,便找回了国画的感觉。
《柿子熟了》幅面宏大,在色彩构成上很具匠心,细节的推敲打磨耐人咀嚼。在画面上白粉的铺陈,透露出画家的水粉画专业修养,而总体调子又让人联想到古代壁画特别是北方出土的唐宋辽金墓葬壁画。清人方薰说:“功夫到处,格法同归;妙悟通时,工拙一致。”《柿子熟了》这幅作品,应当说妙处正在于此。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